今年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源自“文化遺產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文化建設重要主題之一,旨在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日”從2006年起設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傳統體育和游藝;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351年、供御藥188年的中國北京同仁堂,截至目前擁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8個,其中3個被列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擁有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共37位,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位。這般成就,既是中國北京同仁堂351年傳統中醫藥文化底蘊的深厚積淀,亦是一代一代同仁堂人扎根中醫藥行業,守正篤實、久久為功的成果,更是激勵新時代同仁堂人繼續勠力同心、奮發圖強的強心劑。今天開始,我們將開設“致敬非遺”欄目,向我國中醫藥文化精粹和傳續薪火的中醫藥文化傳承人致敬!
2019年12月,同仁堂集團召開大會,隆重慶祝同仁堂誕生350年。會上表彰了一批為同仁堂的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員工,其中10余名功勛卓著的老專家、老師傅榮獲“同仁堂貢獻獎”,成為同仁堂人心中最為耀眼的“明星”。
在激昂的頒獎音樂聲中,年近八旬的金靄英精神矍鑠地走在領獎隊伍前面,從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貴平手中接過大紅證書。臺下響起熱烈的掌聲,有人說:“好久不見金總了,今天看見她,想起了好多往事。”還有人說:“金總幾十年來為同仁堂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獲得這個獎,可謂實至名歸!”
眾人口中的金總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她為同仁堂作出過哪些貢獻?那還要從30年前的一次危機開始說起。
立項開展中藥安全性研究 回應國際社會質疑
1990年北京亞運會召開后,很多外國人帶走了中國各種品牌的中成藥,其中就包括同仁堂生產的牛黃清心丸等。很快,國際醫藥市場如日本、韓國、加拿大、歐洲及港澳臺地區的外商代理反饋回來的信息,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衛生當局、經銷商、媒體紛紛提出中成藥含有過量的重金屬,言辭激烈,一時間大有山雨欲來之勢。某媒體劍鋒直指同仁堂,提出牛黃清心丸含有較大量的汞和砷,吃了會造成急性中毒,呼吸衰竭,甚至死亡。這給中國的中藥行業,給同仁堂帶來了巨大壓力。
同仁堂藥廠逐級向上級部門請示,雖然高度重視,但一時間沒有一個可行的解決辦法。情急之下,金靄英和廠長商量對策,決定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路子,廠里先拿出五萬塊錢啟動資金,和衛生部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北京市藥檢所合作,首先對“牛黃清心丸中微量重金屬檢測方法”立項。在這個研究項目中,身為同仁堂藥廠技術副廠長的金靄英擔當起立項、參加設計、協調組織鑒定的重任,并在幾個關鍵環節提出了至關重要的思路。立項時,她提出,研究不能僅就目前反饋的砷和汞的問題,要對牛黃清心丸中銅、汞、鉛、砷、錫、鎘、銻、鉻八種微量重金屬元素的含量進行檢測。最后通過研究,確定采用國際通用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進行檢測,同仁堂、檢定所、藥檢所分別檢測、驗證。1991年課題通過中國植物藥學家樓之岑為鑒定主任的鑒定。
在此基礎上,1992年開題“牛黃清心丸的安全有效性研究”,通過醫產學研究聯合開發研究。實驗設計時,她又提出,用兩個品牌的牛黃清心丸,一個含朱砂、雄黃,另一個不含,研究內容一是安全性,二是有效性,三是質量標準。研究結果表明:第一臨床觀察二種處方,對風痰癥的眩暈、中風先兆、神經衰弱(中醫稱“不寐”)共觀察188例,臨床證侯改善90-100%,處方有、無朱砂、雄黃的牛黃清心丸療效沒有顯著性差異。第二藥效學研究。兩種牛黃清心丸對心腦血管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的保護作用明顯,但是在加速腦微循環作用和動物心肌缺血的改善方面,無朱朱砂、雄黃的牛黃清心丸作用不明顯。第三農殘和黃曲霉毒素檢測結果為零或低于規定標準。第四毒理學研究結果:牛黃清心丸對動物體內毒性危害較低,安全系數較高,二種牛黃清心丸比較未見明顯差異,未發現動物體內毒性反應和靶器官操作。1994年“牛黃清心丸安全有效性研究”通過專家鑒定。鑒定主任是原北京中醫藥大學的校長王永炎教授。鑒定結果是“實驗設計的方法合理,整個試驗的數據都是很可信的,研究評價就是,國內首創,國際領先,而且它有相當的社會效益和經濟價值”。同仁堂把去掉朱砂雄黃的牛黃清心丸開發為同仁牛黃清心丸,然后把這些材料都報給了衛生部。1995年批準了同仁牛黃清心丸部頒標準,可以合法生產。同仁牛黃清心丸益氣養血,鎮驚安神,化痰息風。一直是同仁堂的重點品種。
1995年,第三屆國際傳統醫藥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上,同仁堂將研究結果作了報告,最后這篇論文被評為A類論文。因為參加國際傳統醫藥大會的人很多,所以此舉相當于是向國際醫藥市場提出問題做了回答。其后做為副主編編寫《重金屬與中醫藥》、組織了全國范圍內關于中成藥中重金屬檢測方法的培訓班。面對傳統中藥在現代社會應用中提出的問題,用科學的手段去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此外,1998年時年58歲的金靄英做為課題顧問參與了中研院中藥所牽頭的國家攀登項目“安宮牛黃丸朱砂、雄黃的藥理作用與安全性評價研究”(1998-2001),這是對朱砂、雄黃在大復方成藥中安全、有效性的研究。
致力于同仁堂中醫藥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傳承
從金靄英1978年進入同仁堂制藥廠后,在同仁堂深厚文化的熏陶下,她對同仁堂中醫藥文化的認識、理解越來越深刻,把傳承、弘揚同仁堂文化做為她的使命。
1993-1998年她做為課題負責人,立項《同仁堂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的整理與研究》,課題組共六人,其中有同仁堂制藥廠三位老職工,研究確認同仁堂歷史上系統制定、修訂傳統配本共三次,確認同仁堂傳統中成藥處方數百種,在同仁堂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項目名錄和開發市場起到作用。
2009-2011年她做為課題負責人,立項“與同仁堂相關的御藥房檔案分類整理與研究”。1985年,集團組織職工寫《北京同仁堂史》的時候,同仁堂制藥廠幾位老職工到國家第一歷史檔案館用了半年左右的時間,從數萬份的御藥房檔案里頭檢索出跟同仁堂相關的御藥房檔案,大概是三百九十多份。請第一歷史檔案館工作人員拍成膠片,存放在同仁堂制藥廠檔案室里。2009年的時候,正式立項“與同仁堂相關的御藥房檔案分類整理與研究”。金靄英帶領團隊從股份集團檔案室調出塵封已久的御藥房檔案資料,先把膠片沖洗出來,再把宮廷文體翻譯成白話文,有很多不熟悉的用詞都要翻譯出來,翻譯了整半年,最后通過分類整理,終于理清了同仁堂供御藥的種類、藥品的質量要求、供藥的程序、御藥結算,還有同仁堂藥商等等,研究再現了同仁堂百年以前供御藥的史實。更加深刻的認識同仁堂中醫藥文化和同仁堂精神的真諦,此外,還具有中醫藥的學術價值和現代應用價值,同時對現代師承—課題模式進行了探討。
2011年,她做為課題負責人,帶領專家委員會18位專家開展“同仁堂中醫藥文化資源調研”。利用一年時間深入股份集團、同仁堂藥店等單位去現場調研,收集資料,整理資料,按照同仁堂文物、檔案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同仁堂人的特質、遺留問題共五類匯總、歸納、分析。通過調研系統梳理了同仁堂文化資源,在世園會等活動中多次使用。
2006年“同仁堂中醫藥文化”獲批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2007年金靄英成為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仁堂中醫藥文化“的代表性傳承人。十余年間,她一直在思考什么是“同仁堂中醫藥文化”,逐步形成了同仁堂的歷史源遠流長,譜系清楚、供御藥使同仁堂文化獨具特色、制藥文化、誠信文化、在中醫指導下服用中藥才有療效、保護自主知識產權和同仁堂品牌、同仁堂人的特質是文化傳承的主體,從而比較全面的詮釋了同仁堂中醫藥文化。
金靄英在同仁堂工作四十多年,無論是從事技術、管理、研究工作,還是同仁堂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她都能夠以高度的責任感、敏銳的洞察力、前瞻性的思考力,勇于擔當重任,潛心破解難題,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傳承同仁堂文化,同仁堂的精神在她身上得到最好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