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宮牛黃丸是同仁堂股份集團的王牌產品之一,在機械化、自動化水平越來越高的今天,同仁堂股份集團依然保留著安宮牛黃丸的手工生產線(簡稱“安牛班”),向世人展示著對傳統的堅守,對古訓的傳承。
2016年5月10日,張冬梅帶著自己的徒弟參加央視名嘴水均益主持的《我有傳家寶》的錄制,上演了一場手工制作安宮牛黃丸的“真人秀”。徒弟打條、師傅手工搓丸,二人默契配合,搓出來的藥丸在電子天平上一稱,各個3.00g。在場的嘉賓和觀眾無不稱贊叫絕。
張冬梅正是“安牛班”的第一任班長,經由她手搓出來的安宮牛黃丸,合格率達100%。初入同仁堂時,張冬梅只有17歲,從一個年輕學徒成長為班長,反復練習了多少次,經歷了多少次失敗,恐怕連張冬梅自己也記不清了。
1982年,年僅17歲的張冬梅第一個走進了同仁堂,自此以后,她的心從未離開過生產車間。張冬梅的母親也是同仁堂職工,張冬梅從小是聞著母親身上的藥香味長大的,“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在她很小的時候便在心中落地生根了。
一顆小小的藥丸看似簡單,其實包含了十余道工序:研配、合坨、制丸、內包、蘸蠟、打戳、外包……張冬梅說:“別看有的工序簡單,這里頭每一道都有門道”。和所有進入同仁堂的人一樣,張冬梅也是從學徒做起。學徒的第一年,制劑、研配、合坨、制丸,她對廠里各車間的工序都有了全面的了解。
張冬梅是幸運的,她實習期間正趕上制劑車間“搓安牛”,因為當時安宮牛黃丸訂單較少,這不是誰都能趕上的。但是,實習的結果并不如人意。搓“安牛”其實跟包餃子很像,張冬梅搓了一個月的“大條”,按重量分份兒,再把一份揉面團,打成條,把條放在“搓板”上壓出丸。為了抓緊時間練習,張冬梅吃完午飯,就馬上跑回車間。結果,三個月的制丸車間實習期過后,張冬梅還是沒有做出合格的產品。張冬梅回憶說:“那會兒我打出來的條都不是很滿意,后來就天天回家搓面去,那陣子我們家天天吃面條。”
一年后,張冬梅被分配到包裝車間,裹金、包玻璃紙、扣皮、蘸蠟、打戳、外包……一干就是8年,基本上手藝都學到手了。由于工作出色,被調配到制丸車間。這下子,張冬梅樂了,終于可以接觸到制作“安牛”的機會了。
搓丸,是制作安宮牛黃丸的關鍵環節。“一開始我還不敢,有點害怕,怕自己搓不好影響工作進度,后來別的師傅搓丸的時候,我就在旁邊稱重差,斜眼偷瞧,看人家怎么搓的。天天去搓,天天練,后來終于干了一段,讓我上手了。最高的時候同時搓過八根。”張冬梅回憶。
2005年前后,同仁堂股份集團亦莊分廠成立,干活踏實、技術全面的張冬梅被任命為“安牛班”班長。當上班長后,張冬梅更多感到的是壓力,是責任,要將老一輩同仁堂人傳承下來的“初心”在自己手中繼續延續下去。張冬梅常說:“咱做的是救命的藥,你一個人差不多,十個人差不多,那就差遠了,救命藥還能救命么?來不得半點馬虎。”
為了保證質量,張冬梅要求班組職工自覺執行GMP管理規范和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標準作業程序)崗位操作要求,以生產“百分百合格的高品質產品”為使命;以“盡善盡美、全力以赴”為工作準繩,號召大家樹立“產品質量是生產出來的,不是檢驗出來的”思想,關注每一個操作細節,規范每一個生產動作。張冬梅還推出了班級抽查、組內巡查和個人自查相結合的“三級檢查”質量把關法,每個人既是生產者又是質檢員,確保了安宮牛黃丸每一個生產環節的質量都處在嚴密的管控中。
隨著安宮牛黃丸的市場需求不斷增加,為了確保生產、質量等各項指標較好的完成,張冬梅在班組里實施了“輪崗制”,號召讓大家在掌握各自操作強項的同時,逐步了解其他崗位的技術要領,并為大家創造換崗學習的條件和機會。班組職工都以爭當“全能操作手”為榮,通過輪崗制全面提高了崗位操作技能,先后考取了中藥固體制劑中高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的職業資格證書。
產品質量上,張冬梅嚴格把關,毫不徇私。但工作之外,張冬梅十分關心班組成員,把班里的80后、90后,當成是自己的孩子。她善于觀察每一個員工的特點,并且將他們安排在最適合的崗位,并請經驗豐富的老師傅給予指導,極大地激發了班組成員的潛能,傳統工藝在潛移默化中被牢牢地把握住、延續下去。
2015年,張冬梅首席技師工作室成立,她利用3年時間帶出6名徒弟,2018年11月舉行了出師考核報告會。“重來!重來!全部重來!”是張冬梅徒弟們聽得最多的話,也正是師傅的嚴格要求,時刻警醒著他們。即使出徒后,依然牢記師傅的教誨,片刻不敢忘記。
張娜是張冬梅的徒弟之一,“進入班組的第一天,我就接觸了‘打條’這活兒。按照師傅說的,我們把已經稱好分量的藥坨用手給攥細,然后放在操作臺上反復推搓。初學乍練,大家覺著跟做餃子似的,挺簡單。”
師傅好像會讀心術,看出了幾個人的小心思:“是不是覺著這打條跟做餃子似的,沒什么可學的!傳統中藥的加工是跟做飯差不多,那叫‘藥食同源’。但這里邊可是有學問和講究的,歷朝歷代的同仁堂人都遵守著一個標準——兩個‘必不敢’——‘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拿這打條來說,整根藥條都得粗細一致那才算達標。同仁堂風風雨雨三百多年,靠的是以質為命,看看你們打的這條!全部重來!”
學徒、班長、師傅,每一次身份的轉變,張冬梅肩上都多了一份責任。張冬梅的言傳身教、嚴格要求,不僅影響著她的徒弟,更影響著眾多同仁堂人。